
一、 冷链物流及其组成
中国的冷链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肉食品外贸出口,1982年我国颁布了《食品卫生法》,从而推动了冷链物流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对冷冻食品的需求量也不断加大,为了保证冷冻食品的质量,发展食品冷链物流势在必行。
(一)冷链物流
冷链物流泛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储藏、运输、销售到消费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本文主要研究的冷链物流限于果蔬类、肉类、水产类生鲜易腐烂农产品的冷链物流。
(二)冷链物流的组成
冷链物流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1冷冻加工:包括肉禽类、蛋类和鱼类的冷却与冻结,以及他们在低温状态下的加工作业过程;同时也包括果蔬的预冷、各种速冻食品和乳制品的低温加工等。这个环节上主要涉及的冷链装备是冷却、冻结和速冻装置。
2冷冻储藏:包括农产品的冷却储藏和冻结储藏,以及水果、蔬菜等的气调储藏。在此环节主要涉及各类冷藏库、冷藏柜、冻结柜及家用冰箱等。
3冷藏运输:包括农产品的中、长途运输及短途配送等物流环节的低温状态。在冷藏运输过程中,温度波动是引起农产品品质下降的主要因素。所以运输工具应该具有良好的性能,在保持规定低温的同时,更要保持稳定的温度。这一点,在长途运输中尤其重要。这个环节主要涉及铁路冷藏车、冷藏汽车、冷藏船、冷藏集装箱等低温运输工具。
4冷冻销售:包括各种冷链农产品进入批发零售环节的冷冻储藏和销售。此环节主要涉及冷藏、冷冻陈列柜和储藏车
二、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与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生鲜食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对农产品的新鲜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不仅受到社会的重视而且已经形成一种市场需求。近年来,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农产品的冷链物流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农产品的冷链物流在国外的发达国家已经日趋成熟,我国的物流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虽然快但还不够成熟,冷链物流产业随着物流环境的变化也有了一定的改善。近年来,冷链物流需求快速增长,截止2013年,冷链市场需求达到9200万吨,冷链物流总体增速已达约20%。我国冷链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00亿元,同比增长24.2%,冷链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冷库规模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冷链运输设施小幅增长,公路运输占我国冷藏运输量90%。2013年冷藏车市场保有量新增13000台左右,同比增长14%左右。赵英霞(2010)据中国物流网有关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市场规模达到约1.35万亿元,并且以年均26%的速度增长。但是,根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强透露:我国农产品产后损失相当严重,果蔬、肉类、水产品流通腐损率分别达到20%-30%、12%、15%,仅果蔬一类每年损失就达到1000亿元以上。到2015年,我国将初步建成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服务体系,使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20%、30%、36%以上,流通环节产品腐损率分别降至15%、8%、10%以下,而目前,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进入冷链系统的比重只有5%、15%、23%,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产品进入冷链流通在95%以上。
三、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果蔬类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现状和问题
多年来,我国的果蔬总产量都居于世界前列,种类丰富、南北互补,成为世界上主要的果蔬生产,同样我国也是果蔬的消费大国。2010年全国水果和蔬菜的总需求量分别达到了8000万吨和30408万吨,人均需求量为57.31 kg和217.84kg。但由于果蔬类农产品的保鲜期较短,极易腐烂变质,所以它比其他农产品更需要通过冷链物流系统来改善其贮藏和运输条件,以达到保鲜的目的和减少腐烂破损率。据统计,每年大量新鲜的果蔬农产品因为没有专业的制冷设备和技术造成其在贮藏、运输途中腐烂率为20%-30%,水果接近1200万吨,蔬菜1.3亿吨。
目前,我国果蔬冷链物流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首先,主体多样但分散严重。既有大型的产地贮藏加工企业,如山东的寿光;也有势单力薄的农户。大型的企业容易管理,而对于分散的小农户管理难度较大,这样造成物流市场环节多,物流周期长、物流成本高,从而加大农副产品的损耗和浪费。有数据表明,由于主体的分散果蔬流通腐损率高达25~30%。其次,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物流系统不完整。冷藏冷运设备,如专用冷库、冷运车、船等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国冷藏车保有量约3万辆,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为0.3%。从田间地头到餐桌各环节之间出现断裂。都使得腐损率居高不下。最后,专业技术人才不足。虽然每年国家物流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很多,但真正进入这一行业的人却很少,有较强专业技术的人才就更少的可怜。
(二)肉类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既是肉类的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随着中国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农民收入水平也不断提高,肉类的主要消费群体不再是城市居民,农村的消费潜力也迅速壮大。据中国肉类协会资料显示,到2015年我国肉类的总产量将达到8600万吨,人均肉类占有量将达到61公斤。近年来,我国肉类的冷链不断发展,不仅应用于肉类的储存,还应用于肉类的屠宰、分割加工以及运输、销售等过程,一些中小型的冷藏设备,如冰箱、冰柜等也逐步延伸到超市、商店及家庭。从肉的冷藏保鲜程度看,肉类大致可分为热鲜肉、冷却肉和冻结肉三大类。但最近几年,由于冷却肉的高品质、高安全性,使其在投入市场后很快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冷却肉是指在0℃~4℃的温度下加工处理并流通储存,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生鲜肉。
但是当前肉类冷链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全程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建成,存在断“链”现象等成为阻碍我国肉类冷链发展的障碍。据了解,我国建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冷库约占全国冷库容量的一半,而这部分冷库的库龄大都在30年以上,设备老化制冷系统出现问题的现象严重。而且我国肉类企业拥有的冷藏车数量严重不足,约有3万辆,80%~90%的禽肉都是用普通卡车装运,而美国拥有20多万辆,日本有12万辆左右。从屠杀到最终销售之间各环节的存在相互脱节的问题给肉类的保鲜造成了一些不稳定因素,带来了潜在的不安全隐患。例如在调研中发现,装卸搬运及食品零售终端经常会产生冷链中断的现象,就如白条肉配送到各个门店后的加工过程均是在常温环境下进行,对食品品质产生了严重影响。
(三)水产类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现状和问题
水产品冷链是指水产品在生产、流通的全过程,包括捕捞、运输、贮藏都采用冷链系统,以抑制微生物和菌类的活性,降低水质的活性,对水产品的腐烂起到了抑制和延缓的作用,并且不含防腐剂,食品添加,在保证水产品营养价值、鲜度和风味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水产品产量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水产品年产量达到 6000 万吨,占世界水产品总产量的 40%,居世界第一位。尤其是养殖总产量占世界养殖总产量的 70%以上,是世界上唯一的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大国。水产品是继蔬菜之后中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上成交量最大的商品。但是目前,我国的食品冷链大部分集中在肉类和鱼类的冷冻,大约有80%的水产品基本没有冷链物流的保证。全国主要水产批发市场中,从事鲜活水产品运销有 90%~95%是个体商贩,这些商贩组织化程度低,经营不稳定;水产品批发市场的规模较小,无论从水产品加工量、加工品种和配送的辐射范围,都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鲜活水产品物流配送;末端冷链技术的不完善,消费群体的分散且多样化,使得水产品很难满足不同顾客的需要。这些原因导致长期以来我国水产品产后损失严重,流通腐损率高达 15%。我国计划到 2015 年将现有 880 万吨的冷库总容量再增 1000 万吨,以大幅提高现仅为 23%的水产品冷链流通率,保障消费安全。
四、优化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对策
(一)果蔬类农产品的发展对策
1加大对设施设备的投入
由于冷藏设施设备的严重不足,我国每年有大量的果蔬因为储运条件较差而损毁,价值上百亿元。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加大果蔬冷藏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尤其是冷藏运输的车辆。如:冷藏汽车、冷藏集装箱、冷藏船等。由于公路运输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可实现门到门的运输,这是其他运输方式不可替代的,而在中长途的运输中最理想的就是冷藏汽车。铁路运输适用于大宗蔬菜的中、长距离运输,可采用加冰冷藏车、普通棚车、机械冷藏车、冷藏集装箱进行运输。常用的水路运输工具有冷藏船、冷藏集装箱。这些基础设施是保证果蔬质量最关键的因素,所以我们要不断增加对其的投入。
2采用适宜的运输温度和湿度,防止果蔬在运输途中受冻。
运输温度对新鲜国蔬的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采用适宜的低温流通措施对保持新鲜果蔬的新鲜度和品质以及降低运输耗损是十分重要的。原产于寒温带地区的苹果、梨、葡萄、猕猴桃、核果类、胡萝卜、甘蓝、洋葱等适宜储运温度在0℃左右;但是原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果蔬对低温比较敏感,应该在较高的温度下运输,比如香蕉运输适温为12℃~14℃,番茄、辣椒、黄瓜等运输温度为10℃左右,温度低于10℃就会导致冷害发生。冬季运输果蔬等应该有草帘、棉被等保温措施。运输中要尽量维持恒定的适温,防止温度的波动。温度的波动频繁或过大都对保持产品质量不利。新鲜果蔬的呼吸作用涉及多种酶的反应,在生理温度范围内,一些反应的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反应增大。果蔬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储藏的湿度是维持其生命活动和保持新鲜品质的必要条件。果蔬在运输储藏过程中逐渐蒸发失水,一般来说,如果重量损失达到5%,新鲜度就会明显下降。果蔬水分蒸发的量主要取决于贮藏的条件,其中湿度条件与蒸发运用关系甚大,一般多以85%~95%的湿度进行储藏。所以果蔬运输时,不仅要保持温度,同时要保持最适湿
3加强科技开发与投入,加快先进技术的引进步伐。
随着水果保鲜技术的发展,很多在水果储藏中应用的保鲜技术也应该逐步应用到果蔬的运输上来。例如:气调运输就是将空气中的氧气浓度由21%降到5%或者3%,是在冷藏车的基础上再加上一套气调系统,利用温度和控制氧含量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达到抑制果蔬采后的呼吸作用。气调储藏的方法有自然降氧法、快速降氧法、混合降氧法、塑料包装气调储藏法等。减压运输是一种降温和降压相结合的方式,在储藏水果的冷藏室内用真空泵抽出空气,是气压降低到一定程度,并在整个储藏期内始终保持低压,使得室内的产品始终处于恒定的低压、低温、高湿和新鲜空气的环境之中。此外,还有电离辐射、电磁处理等技术方法。
(二)肉类农产品的发展对策
针对冷链物流过程中出现的基础设施落后,冷链环节出现的“断链”等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改进:
1积极发展覆盖生产、储存、运输及销售整个环节的冷链。建立全程“无断链”的肉类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一批国家重要肉类冷链物流基地。在生产、加工环节,建立严格的温度和质量监控系统,确保产品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始终拥有稳定、适宜的环境;在中转、储存和配送等流通环节,加快冷库节点网络的拓展和优化布局,完善温度监控和质量追溯系统,一旦某个物流环节“断链”,立刻就可以查出在哪个环节出现的问题,更快速的解决问题。
2对物流从业人员要定期进行职业能力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和消费者的冷链意识,加快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的信息化进程。从而避免在运输途中,冷藏车司机为了省电省油该打冷时错过打冷时机,而造成的肉类运输途中的受损
3加大对冷链物流设备的投入。应用现代物流技术改造冷库、冷藏运输设备等基础设施。加强大型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增加冷藏运输车辆和工具的配备,对肉类食品专业批发市场按照冷链物流配送的要求进行标准化改造,建成肉品分割配送中心,建立无断链的肉类冷链物流体系。
(三)水产类农产品的发展对策
1积极培育规模化的水产业物流主体。
培育一批规模化的水产品批发商、渔业生产者和零售商。规模化的水产品批发商可以避免个体商贩组织化程度低,经营不稳定等问题。提高运作能力,有效地组织产销衔接。而规模化的渔业生产者资金雄厚、设备先进、信息灵活。在面对市场风险时能积极应对,满足市场需求。而对于没有达到一定规模的渔业生产者应该积极发挥渔业协会和合作组织的作用,发展渔民专业合作组织,重要的是避免强调数量,也要稳抓质量,提高渔民参与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规模化的零售商如超市,在价格和新鲜度方面较个体商贩显劣势,但其产品的质量安全和信誉比较高。随着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的不断加强以及超市因其连锁经营所带来的规模优势,势必使超市在信息传递、抗风险能力等方面优于个体商贩。
2加到对末端冷链技术的投入,在水产品的末端运输上要因地制宜。投入使用先进的运输技术。如干运、淋水运输、塑料包装袋运输等。在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上,我们可以使用冷藏包。它主要材料为工程塑料(PP、LLDPE)环保材料,保温层为无氟聚氨脂,配合冰排使用。要具有优越的耐冲击性,重压或撞击时不易碎裂,不会留下刮痕。
干运也称无水运输,可以使鱼虾的生命在脱水状态下维持24小时以上,这种运输方法不仅使鱼虾的鲜活度大大提升,而且可以节省费用。
淋水运输适用于贻贝、文蛤、扇贝、青蟹等,运输途中要定时观察并喷淋海水。
冷藏包的主要材料为工程塑料(PP、LLDPE)环保材料,保温层为无氟聚氨脂,配合冰排使用。要具有优越的耐冲击性,重压或撞击时不易碎裂,不会留下刮痕。在水产品的末端运输上,使用冷藏包不仅能够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还能够保证送货的质量,正真实现把鲜活水产品送货上门。
五、结语
农产品冷链物流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本文针对我国农产品(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物流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方法。不过,最根本的解决方法还在于政府要重视并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物流新技术的投入量,建设物流信息系统,使信息得到共享,才能解决根本上的问题,进一步促进冷链物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汝春,冷链物流运营实务[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2]陈鹏, 黄立君,物流设备与设施[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07
[3]陈子侠, 蒋军, 彭建良,物流技术与物流装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4]汪鸣,冯浩,我国物流业发展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5]白世贞, 曲志华,冷链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2
[6] 王志刚,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_存在问题及对策展望_[J],农业展望,2012
[7]卜祥,水产冷链_热流_ [J],农经,2011
[8]陈通,中外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比较_北京农学院学报[J],2013
[9]中国冷链物流网